红色地标 ||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普通的家庭里,父亲在当地是一名教书先生,能诗文,擅长书法和绘画,在当地小有名气;教书之余,靠绘画赚一些外快,贴补家用,徐悲鸿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书法和绘画,年幼时就展现出极高的绘画天赋,加上从小就刻苦学习绘画,十几岁便可以独立创作。
17岁时,独自一人前往中国最发达的上海闯荡世界,一边卖自己画的画,一边学习当时颇为流行的西方绘画技巧。20岁的时候,考入上海的震旦大学(今复旦大学,震旦为中国的梵语称呼),在这里他系统的学习了西方绘画艺术,并得到当时绘画大师周湘、高奇峰、高剑父等人的指点,创作思路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后又遇到国学大师康有为,在康有为的点拨下,徐悲鸿认真的对艺术进行了思考,确定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在绘画和书法的艺术上践行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1919年,徐悲鸿获得政府资助,前往法国巴黎留学,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在西方留学四年,徐悲鸿刻苦钻研西方艺术,闲暇之余,出入各种艺术博物馆,博采众长,从众多前辈艺术大师那里吸取了众多养分,这为徐悲鸿打下了坚定的艺术基础和开阔的艺术视野。大学毕业时,徐悲鸿的艺术造诣已经可以媲美同时代欧洲艺术家的水平。
四年学业结束后,徐悲鸿没有选择立刻回国,而是继续在欧洲游历,他去了比利时布鲁塞尔、意大利罗马、瑞士等地,留恋于各大国家艺术博物馆,进一步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准和审美层次。
愚公移山
1927年徐悲鸿从欧洲回到祖国,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侵华,中华民族开始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在这期间,徐悲鸿创作了《九方皋》,借用历史画作的内容,希望国家可以重视和招纳人才,建设祖国,抗击侵略。
1940年,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徐悲鸿奋笔疾书,创作了《愚公移山》,通过这幅画,鼓励中国军民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困难,坚持抗战,最终会取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
田横五百士
泰戈尔像
孔子讲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徐悲鸿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3年病逝于北京。按照徐悲鸿生前的遗愿,夫人廖静文将徐悲鸿生前所创作的一千余幅画作和其多年收藏的历代著名书画家作品一千余幅作品全部捐给国家,同时,廖静文女士也将徐悲鸿在新街口的住所捐赠给了国家。
1954年在徐悲鸿新街口故居原址上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后经过几次拆建,2019年9月17日,重新对外开放。
纪念馆是一座三层楼的现代化建筑,分四个展厅,第一展厅展览徐悲鸿生平事迹,故居和一些生活绘画用品;第二展厅是徐悲鸿主题性绘画创作作品和早期旅欧时期作品;第三展厅是中晚期作品和书法等作品。第四展厅为临时展厅。
傒我后
群马
奔马
大树双马
行书《孟子》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主张“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现代中国写实主义美术,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融合,博采众长。抗日期间,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民族独立事业,成为那个时代的爱国主义画家,徐悲鸿纪念馆也被评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