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路线(中国古代大工程介绍)
陆上丝绸之路
随着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以及西汉政府对河西走廊和西域控制,丝绸之路国内段得以开通,整条线路大致分为东、中、西三段:
- 东段
东段,是东自西安西至张掖的路段,先后出现了北、中、南三条线路:
北线是由西安出发,溯渭河而上至宝鸡,翻越陇山,在靖远渡过黄河后抵达武威,经由武威至张掖。
中线是由西安出发,溯渭河而上至天水,经由兰州渡过黄河,翻越乌鞘岭后至武威,经由武威至张掖。
南线是由西安出发,溯渭河而上至天水,经由临洮北上渡过黄河,抵达西宁,穿越祁连山脉扁都口至张掖。
- 中段
中段,是东自张掖西至敦煌的路段,该段线路较为单一,东段的南、北、中三条线路在张掖会合后,经由酒泉,抵达敦煌。
- 西段
西段,是东自敦煌西至喀什的路段,在西汉时期主要有南、北两条线路:
北线由敦煌西北向折行,出玉门关,经由楼兰、吐鲁番至焉耆,沿着天山山脉南麓、塔里木河北岸西行,经轮台、库车、阿克苏,抵达喀什。
南线由敦煌西南向折行,出阳关,沿着阿尔金山山脉和昆仑山脉北麓,经若羌、且末、和田,抵达莎车,经由莎车北上可至喀什。
同时,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和田河,将北线通道上的阿克苏与南线通道上的和田连通,成为南北线之间的沟通桥梁。
抵达喀什后,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便可前往中亚、西亚等地,也可经由莎车折向西南,前往中亚、南亚等地。自此,中原通往西域、中亚、南亚等地的商贸通道得以开通,成为各国之间经济、文化、商贸等交流的主要陆上通道。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与西域交恶,致使西域各国纷纷脱离中央王朝的管辖,逐渐中断交流。随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各方势力无暇西顾,西域逐渐又被匈奴所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就此完全中断。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继而一统天下,定都洛阳,沿用国号“汉”,史称东汉。
公元73年,投笔从戎的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依靠个人非凡的胆略与智谋,“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出入三十一年,使得西域诸国“莫不宾从”,纷纷摆脱匈奴的控制,加入东汉王朝的阵营,继而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使得中断了将近60年的陆上丝绸之路重新开通,为之后东汉王朝驱逐消灭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平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后,班超并未停止向西探索的步伐,将目光转向遥远的大秦国,即罗马帝国。此时的罗马帝国已是横跨地中海的庞大帝国,贵霜帝国和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位于罗马帝国与东汉王朝之间,陆上丝绸之路将这四个强大帝国联系在一起。
公元97年,班超派遣部将甘英西行,出使罗马帝国。甘英使团经过长途跋涉,抵达了帕提亚帝国的波斯湾,遗憾地是止步于此。虽然此次探索未能实现与罗马帝国的直接联系,但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原对西方的了解得以延伸至欧洲,进而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格局。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官逼民反,激起了黄巾起义,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导致了地方军阀割据,使得东汉王朝名存实亡。此后军阀混战不断,形成了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鼎立之势,最终三家归晋。
西晋政府奢侈腐败,内乱不断,在内迁的诸多民族冲击下,立国仅50余年便灭亡,造成了“五胡乱华”的乱局,致使中原地区战乱不止,政权更替频繁,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期。
由于长期的割据,频繁的战乱以及诸多民族内迁建立政权,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以及新文化的诞生,典型如本土的道教文化兴起,境外的佛教、波斯等文化输入,特别是经由陆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原的佛教全面传播与兴盛。
佛教最早发源于印度,早在公元61年,东汉汉明帝便已派遣使者前往天竺,寻访高僧,寻求佛经,并在洛阳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开启了佛教在中原的传播。然而,此时的佛教仅仅在皇室与上层阶层之间传播流行,影响力较小。
随着印度佛教的兴起以及积极的对外推广,其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渐被西域各国接受并成为国教。公元455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政府受西域各国影响开始信奉佛教,并在国内大力推广,使得佛教开始在民间得以普及与盛行,以佛教为主题的石窟、石像和壁画等纷纷出现,其中典型代表有:库车克孜尔石窟、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敦煌莫高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分布在佛教输入中原的路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