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黄芪的养生作用

黄芪,古称黄耆。《本草纲目》解释说:“耆者,长者。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素以“补气诸药之最”著称,《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气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懒言少语、怕风畏寒、表虚自汗、食少便溏、内脏脱垂、舌淡有齿痕等。黄芪甘温,入脾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作用。

南方人还称黄芪为“北芪”,这是因为黄芪产自北方的缘由。我国山西绵上地区的黄芪质量最优,故又称为绵芪、绵黄芪。

黄芪的作用非常广泛,适合养生的主要用途有以下六方面:

一、强身健体

什么样的人适合用黄芪养生?

1.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缺乏光泽。

2.容易浮肿,如眼皮肿,目无光彩;下肢肿,两腿无力沉重。

3.肌肉松软无力。

4.骨头不是很强壮,手腕和脚腕都偏细,一副养尊处优的形态。

5.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


黄芪强身健体的用法

1.黄芪粥

用黄芪50克,粳米、大米或糯米适量。将黄芪用冷水浸半小时,水煎取汁,再将大米与药汁同煮为粥,再煮沸,即可服食。

2.黄芪茶

用生黄芪30克,清水洗净,开水冲泡,闷10分钟,代茶饮。

3.黄芪饭

用生黄芪50克,冷水浸泡30分钟,水煎30分钟取汁,用药汁煮米饭,即为黄芪饭。

二、预防感冒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卫表不固”,可用黄芪来益气固表。如名方“玉屏风散”有三味药,即黄芪、白术和防风,主药就是黄芪。这是中医专门用来治疗气虚感冒的方子,也可以预防感冒。吃了这个药,就像给身体周围放置了“玉屏风”,可以阻挡风、寒、暑、湿、燥、火各种外邪的侵袭。“卫表不固”的人会经常出现自汗,即在未服用发汗药物,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可以用玉屏风散治疗。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30克、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

三、治疗水肿

水肿有很多原因,常见的有肾源性水肿,比如肾炎,还有心源性水肿,比如心衰。有原发病的水肿最好到医院就诊。有些水肿没有原发疾病,由于体质虚弱造成,比如早晨起来腿肿、眼皮肿,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等,适合用黄芪粥来治疗。

四、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如果伴有神疲乏力,短气懒言的症状,中医认为有气虚的表现,适合用益气活血的方法治疗,可以用黄芪30克,丹参5克,煎汤,每日2次。长期服用,能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轻疼痛程度,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补阳还五汤,一直是中医治疗气虚型脑梗塞的最常用的方剂。补阳还五汤的主要药物就是黄芪,在家里调养可以用黄芪粥。以黄芪粥送三七粉1克,每天2次。

五、治疗久败疮

黄芪被称为疮家圣药,有托腐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其表现为脓水清稀、创面平最全身状况差。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300克,浓煎成膏,加入等量峰蜜,混均匀后备用,每天4次,一次1勺,温开水冲服,可以加快治愈这种难以愈合的疮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也是一种疮疡,如果久治不愈,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容易出汗,适合黄芪粥治疗。


服用黄芪的注意事项

1.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

2.不适合体格健壮的人保健。

3.感冒发烧、咽喉红痛者,大便干燥,不宜使用。

4.反藜芦,畏五灵脂,龟板。

5.病人多怒,脾气急躁,肝火大者勿服。

6.高血压慎服。高血压多数都是肝阳上亢,服用黄芪会加重。至于说黄芪可以治疗高血压,那是特定的情况,中医辨证属于黄芪适应的证型才可以,自己保健,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