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简介概况(不一样的河南——周口)
周口古称陈州,已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太昊伏羲市在此建都,炎帝神农氏在此播种五谷,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所以周口被誉为华夏先驱,九州盛迹。
历史上周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多都以现在的淮阳区为中心,淮阳在古时称为宛丘,陈州和怀宁等等。汉唐以来始终都是豫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考证五亿七千万年前,在中国境内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时候,就有了淮阳古陆。8000多年前,太昊伏羲市在此建都名为宛丘,开启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5000多年前,炎帝神农氏在此定都改名为陈。3000多年前,周武王封舜帝的后人妫姓于陈地,建立陈国,直到秦朝时期,都是以陈郡作为地名。

历史上曾经三次建国,五次建都,所以才有了8000年历史看淮阳的说法。淮阳境内名胜古迹就多达552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太昊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孔子曾经三次来到陈地讲学,在这里形成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孔子72弟子,淮阳人就有四个。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封他的儿子刘友为淮阳王,建淮阳为国,淮阳之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但为什么叫淮阳呢?山南水北为阳,历史上淮阳确实是在淮河之北,只不过后来淮河向南渐行渐远了。宋明时期延续陈州之名,一直到雍正十二年,至陈州府为怀宁县,民国1913年又改为淮阳县,1938年,日军侵占了淮阳县城,淮阳人民也经历了一段黑暗的历史,1943年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淮太西县设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6年建立了淮阳县人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淮阳县行归属淮阳专区。1953年淮阳专区被撤销,改属为商丘专区,1959年改属为开封专区,一直到1965年至周口地区之后,淮阳区属于周口管辖。2019年8月,淮阳撤县建市,成为了现在的淮阳区。河南豫剧的著名剧目《下陈州》讲了包拯陈州放粮,刀铡曹国舅的故事,里面讲的陈州就是现在的淮阳区。如果把淮阳区改回古代的名字,你觉得是应该叫宛丘、淮宁还是叫陈州呢?

说起项城市,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知名度并不高,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里是西楚霸王项羽祖父的封地,民国首任大总统袁世凯的家乡,国货经典“莲花味精”的老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千年古县,也是周口市唯一的省辖县级市,你一定会大吃一惊。
项城这个名字,最早是起源于西周初年的项子国,第一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季穀。春秋时期这里还有一个很小的诸侯国顿子国同时存在。公元前643年,鲁国灭掉了项子国,这里就一直延续项地之名。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设立了郡县制,改陈地为颍川县,归属陈地。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出制了项县和南顿县,隋开皇元年复制了项城县,项城之名开始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从此再无变更。明朝时期把南顿县也并入了项城县,结束了两县并存1500多年的历史。1993年撤县建市后,就成为了现在的周口项城市。对于项城这个项字是唯一的名字,无可替代,也不能替代。

鹿邑人介绍自己的家乡,都会很自豪的说:老子故里,道家之源,历史上曾经有八位皇帝亲临鹿邑祭拜老子。鹿邑县在史的长河当中,经历过多次改名,县名更是更迭频繁,让人眼花缭乱,可以说是拥有曾用名最多的县城之一。鹿邑古称鸣鹿、真源、苦县、谷阳、仙源等等,每一次改名的背后都印刻着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4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这里就是一个小诸侯国,叫厉国。更厉害的是曾经有三位皇帝颁诏清改鹿邑县名,唐高宗下令改县名为真源,寓意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武则天下诏改真源为仙源,纪念老子的出生地为仙之源。到了宋朝,宋真宗下令改县名为卫真,表明大宋王朝捍卫老子思想的至尊地位。其实鹿邑这个县名是在隋朝开皇16年,相邻的武平县因麋鹿甚多,常闻鹿鸣,将县名改为鹿邑县。元朝时期卫真和鹿邑两县合并之后,县名就一直沿用鹿邑。所以如果把路邑改为古代的名字,你更喜欢哪个名字呢?

太康县虽然只是河南省的一个小县城,但是却能以帝王之名作为地名,这位帝王正是大禹的孙子夏启的儿子太康。在历史上,太康的名气曾经大过洛阳。秦朝一统天下之后,初建阳夏县,东汉初期这里是扶乐乡侯刘隆的封地,改称为扶乐县。隋开皇七年,因为境内有大禹之孙太康之墓,改名为太康县,太康之名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隋开皇18年曾经改为匡城县。隋朝大业13年,李密攻下了县城,废掉匡城改回太康之名。如果把太康县的名字改回古代的名字,恐怕太康人从情感上一定是不愿意改的吧。

现在提起郸城县,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全国最牛的县级高中郸城一高了。其实郸城县虽然是个很年轻的县城,但是它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西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诸侯国郸国,都邑设在了鹿邑县的郸城集,相传老子就是在这个地方炼成了仙丹,得道升仙,所以呢得名为丹成,后来慢慢演变成为谐音的郸城。
郸城的历史沿格非常的复杂,历史上数百年都归鹿邑县管辖,县境被多次划分,在不同时期曾经归属鹿邑和沈丘管辖。西汉时期曾经设宁平县和宜禄县,后来被废除,隋开皇六年制郸县,唐代时期由废除了郸县,分别划给周边的几个县,此后就一直被沈丘、鹿邑分来划去,一直到建国后的1951年,将鹿邑、淮阳、沈丘三县的部分乡析出,单独设置了河南省郸城办事处,1952年才正式设置了郸城县。如果说把郸城改回古代的名字,宁平和宜禄应该是属于郸城的名字。

沈丘县古时叫秣陵,西周初年,周成王将自己的叔叔季穀封在了沈丘南部一带,建立了沈国。都城就在今天的安徽临泉。公元前的506年,沈子国被蔡国所灭,改为沈集。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初至项县,东魏时期又改称为秣陵,隋开皇三年初至沈丘县。从此沈丘作为县名开始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1953年,沈丘属于商丘专区,1958年随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1961年重归商丘专区管辖,一直到1965年才划归到周口专区。2000年10月,周口县市沈丘县正式划归属于周口市。改回古代的名字,沈丘一定叫秣陵市最为合适了。

扶沟县是爱国将领吉鸿昌的故乡,也是周口市常住人口最少的县。春秋时期,这里是郑国的桐丘城,直到西汉11年初至扶沟县,当时因为境内东有扶亭,西有洧水沟,各取一字得名扶沟。从五代十国时期,扶沟县大多都属于开封府管辖。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扶沟县归属淮阳专区,1953年改属许昌专区,1965年周口专区设立,扶沟县就划归了周口,从此就成了周口的扶沟。如果说改回古代的名字,应该是非趁听的桐丘城。
商水县是周口较晚才脱贫的县城,但它的历史底蕴可一点都不穷。这里古称阳城,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以汝水为名,所以称为汝阳。秦朝末年,我国第一次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就出生在这里。为了纪念秦朝公子扶苏,陈胜、吴广起义军将阳城改为了扶苏城。隋大业初年并汝阳县入殷水县后,同时设置了扶苏县,与殷水县同属陈州淮阳郡。到了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讳父亲的名字赵弘殷,将殷水县就改为了商水县,从此就再无变更。如果说把商水改回古代的名字,叫汝阳还是扶苏更能代表商水的历史呢?

西华县不仅有闻名全国的逍遥镇胡辣汤,更是传说当中女娲补天的地方,古称娲城。西华县在周口是拥有名称最多的一个县,比鹿邑县用过的名字还要多。周代的12诸侯之师当中有一个国家叫宋,国都就在西华。周文王还曾经在西华筑城,名为丰京。西华之名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是宋国贵族华氏的封邑,华氏家族分别居住在东部的太康县和西部,西部呢就被命名为西华县了。
西汉时期初至西华、常平两个县,王莽时期又将西华县更名为华望县,隋开皇元年更为柳城,后来又改名为鸿沟,隋大业元年复称西华,唐武德元年改为箕城,长寿元年改为武城县,景云元年复名西华。金代又在今天的西华逍遥镇设置了清水县,元朝末年废清水县并入西华县。如果说改回古代的名字,从那么多曾用名当中选一个,你会选哪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