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华亭县属于哪个市(甘肃省华亭市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华亭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关山东麓,东临崇信县,西连庄浪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南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和陕西省陇县,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华亭素有“煤城瓷镇”之称,主要矿藏有煤炭、陶土、坩泥、石灰石、石英砂等,2019年原煤产量1610.07万吨,是全国百强产煤县之一。华亭市是甘肃省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产业开发的核心区和工业重镇,是全国十三个产煤基地、西北三大产煤基地之一。

历史沿革
华亭县历史悠久,据发现的仰韶、齐家文化遗址和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阳山坡居住,狩猎、放牧、开发,开始从游牧向定居牧养牲畜、经营农业过渡。北魏普泰二年(532)因战事之需,筑城置华亭镇,因皇甫山麓有华尖山亭而得名。隋大业元年(605)置华亭县。唐初划归陇州,曾更名亭川县(《新唐书》载为华川县)。唐末同光元年(923)改华亭为义州。太平兴国二年(977),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义州为仪州。神宗熙宁五年(1072)废仪州,所辖华亭、安化、崇信3县属渭州。金改渭州为平凉府,华亭县隶属平凉府。民国初撤府留道,华亭先后属陇东道、泾源道和泾源行政区。1927年,改属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29日后,隶属平凉分区。1955年,隶属平凉专区。1958年12月,撤县并入平凉市。1961年12月,恢复华亭县建制,仍隶属平凉专区。2002年6月,平凉地区撤地设市,华亭县遂属地级平凉市至今。

行政区划
隋大业元年(605年),置华亭县,区域包括今固原县东南部,泾源县全部、隆德县东部、庄浪县东部、平凉市西南部、华亭县全部。
明初,全县分为10里:在城、仪城、仙姑、东桥、窑头、武村、北镇、白岩(今泾源县白面河镇)、圣女(在泾源)、化平(今泾源县城)。成化末(1486左右),撤武村、仙姑2里。
清初,并仪城入在城,共7里。后行里甲制,华亭划分8里:在仪里,属甲10;东壁里,属甲10;南安里,属甲10;西园里,属甲10;北固里,属甲10;西北里,属甲10;安良里,属甲6;更名里,属甲2。宣统二年(1910),废里甲,立镇村,除城内和附城外,全县分为九龙(王峡口)、砚峡、安口窑、下关、上关、龙眼(西华)、王天(王寨)、主山(今庄浪郑河乡)、马峡、山寨、策底、新店(河西)、十二堡(今泾源县新民乡)13个镇,下辖90个村,共5117户、20582人。

民国18年(1929)华亭划分为一、二、三、四区。100户以上为村,50户以上不足100户为闾,满25户为邻。
民国21年(1932),将4区改为2乡2镇。民国24年(1935),实行保甲制,10户为甲,10甲为保,2保为联保。全县2镇2乡共辖85保。皇甫镇镇公所设在县城,辖29保;安口镇镇公所设在窑头镇,辖23保;汭北乡乡公所设在山寨,辖21保;汭南乡乡公所设在上关,辖12保。

民国25年(1936)冬,撤销乡镇,恢复区制,全县分为3区。民国33年(1944)秋,撤区,重建乡镇,全县分为4镇、2乡、55保(城关镇8保,安口镇11保,马峡镇10保,山寨镇9保,高山乡8保,龙眼乡9保)。
1949年10月,民主建政时,将原6镇(乡)改为区,辖40个乡。城关区(1区)辖正街、东关、南园、东川、砚峡5乡;安口区(2区)辖东街、河南、东峡、西岭、南川、南岭6乡;高山区(3区)辖下关、武村铺、珍珠庙、寺底、上关、麻庵、青林7乡;龙眼区(4区)辖上亭、西华、王峡口、王寨、寺沟、庞磨6乡;马峡区(5区)辖马峡、刘店、南峪、庙岭、韩河、策底、杨庄、河西、西川9乡;山寨区(6区)辖上街、下街、新民、西南、石嘴、主山、店子峡7乡。共157个行政村,441个自然村。

1953年3月,从马峡区划出策底、韩河、庙岭、杨庄、西川、河西6乡,另设策底区(7区)。
1954年4月6日,成立山寨回族自治区,辖7乡。
1955年改自治区为山寨区。
1955年10月,开始合区并乡,到1956年底,全县共设5区26乡。县直辖正街、东华、西华3乡;安口区辖安口、东峡、西岭、南川、南岭5乡;高山区辖下关、武村铺、上关、草滩、寺底、麻庵6乡;马峡区辖马峡、刘店、寺沟3乡;山寨区辖山寨、新民、石嘴、主山、店子峡5乡;策底区辖韩河、策底、新店、砚峡4乡。

1957年12月调整为4区(辖20个乡)、1镇(安口镇)。
1958年4月5日,崇信县并入华亭后,撤销区的建制,全县分为20乡、1镇:安口镇;东华、西华、南川、西岭、神峪、寺底、上关、砚峡、策底、山寨、马峡、麻庵、锦屏、铜城、黄寨、柏树、木林、赤城、新窑、肖相乡。9月“公社化”时,撤乡镇,成立10个人民公社和1个牧场:东华、南川、策底、马峡、安口、锦屏、柏树、木林、赤城、神峪人民公社和麻庵牧场。12月撤销华亭县,所属的东华、南川、策底、马峡、安口、神峪6个人民公社并于平凉市,柏树、锦屏、木林、赤城4个人民公社并于泾川县。
1959年5月,平凉市将原华亭的6个人民公社调整为华亭、安口、策底、神峪4个人民公社。

1961年5月,又将4个人民公社和国营麻庵牧场调整为东华、策底、安口、神峪、西华、马峡、山寨、麻庵、上关、南川、砚峡、新店12个人民公社。12月,恢复华亭县建制后,所辖12个人民公社未变。1964年10月,撤销新店人民公社,并入策底人民公社;12月,安口人民公社分为安口镇和新安人民公社。全县共12个社、镇。
1976年将关山林区的麻庵人民公社,马峡人民公社的孟台、燕麦河、苍沟大队和大岭大队的草滩、车厂湾生产队,上关公社磨坪大队的碾子沟、老庄、石桥生产队,划给平凉地区林业总场代管。

1979年复归县管。
1979年11月,恢复新店人民公社。全县共13个社、镇。
1981年8月新店人民公社更名为河西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生产合作社。
1984年4月,山寨、神峪两乡改建为回族乡。7月,东华乡改制为东华镇,撤新安乡建制,并入安口镇。

1987年底,全县共12个乡、镇,115个村,608个合作社,33133户,155017人,总耕地434854亩,不包括国营厂(场)矿耕地1100亩,机关1057亩。
1988年,全县设安口、东华、西华、马峡、山寨、策底、河西、砚峡、神峪、上关、南川、麻庵12个乡(镇),115个村,608个合作社。总面积1186.55平方公里。
1989年,策底乡盘坡村分为盘坡、大南峪、小南峪三个村。1999年12月,成立东华街道办事处。
2002年6月,成立华亭县石堡子开发区。
2003年12月,麻庵乡并入西华镇,南川乡并入安口镇。
2006年4月,华亭石堡子开发区更名为甘肃华亭工业园区。
2009年,全县辖5乡5镇、1个工业园区、1个办事处、101个村、25个社区。安口镇辖18个村、4个社区。东华镇辖8个村、4个社区。西华镇辖13个村1个社区。马峡镇辖14个村。策底镇辖9个村。上关乡辖11个村。砚峡乡辖3个村、3个社区。河西乡辖7个村。神峪回族乡辖10个村、1个社区。山寨回族乡辖8个村。工业园区辖4个社区。东华街道办事处辖8个社区。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

2010年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个工业开发区。
2017年,全县辖7镇3乡、1个省级工业园区、1个街道办,101个村、26个社区,有汉、回、满、蒙、侗、彝、布衣、朝鲜等12个民族,常住人口19.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17万人。
2021年全市辖7镇3乡1个省级工业园区1个城市社区管委会;有101个村、26个社区,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衣族、朝鲜族等15个民族;有常住人口18.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07万人。
2022年10月,华亭市辖1个街道、7个镇、3个乡:东华街道、东华镇、安口镇、西华镇、马峡镇、策底镇、上关镇、河西镇、神峪乡、山寨乡、砚峡乡。市政府驻东华镇。

2023年全市辖7镇3乡、1个省级工业园区、1个街道办,101个村、26个社区,有汉、回、满、蒙、侗、彝、布衣、朝鲜等15个民族,截至2023年年末常住人口17.76万人,比上年减少0.15万人,城镇人口11.4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4.28%,比上年末提高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