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窥园的意思是什么(三年不窥园)
(一)课文原句:“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初中一年级下册第2课)
(二)文化因素:出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咸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三)文化内涵:引文的内涵是:董仲舒是广川人,年轻的时候就研究《春秋》,汉景帝时是博士。他在室内设帷幕,坐在幕后讲学。实行先入学的弟子对后入学的弟子传授学业的办法。所以有的后入学的弟子都没见过他。他在三年之间对园圃连一眼都没看过。他研究学问专心到如此的程度。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合乎礼仪要求的一律不做。所以学士们都尊敬他为老师。
汉武帝即位,选贤良(官名)向国家提建议。董仲舒被选为贤良。他在回答汉武帝的提问时,向汉武帝提出了“治国之大要,安民之良策”。引文中的“三年不窥园”即被节出,作为成语形容学习与研究专心致志。
古代的人以“三年不窥园,自谓五经笥”为荣。“五经”指《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笥”是盛东西的方形竹器。此语的意思是:读书专心致志,三年的时间里对花园看都没看一眼,自己认为自己是装满《五经》的器具。
“目不窥园”即由“三年不窥园”演化而来。